高一语文的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 篇1一、联系学生说教材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但高中阶段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地思想和艺术价值。
二、根据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过程与方法:与《醉花阴》前后联系,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与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通过与《醉花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三、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时数为1课时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必不可少。另外,宋词由于年代久远,文字的障碍很大,然而,过分纠缠于文字的疏通会破坏宋词的“气”,丧失宋词的“神”,所以在学习时,应舍去条分缕析的理论评价,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经由形象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情。诵读的环节是重要的,配以二胡独奏《长相思》,营造意境,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音调,读出感情,细细体味,让或优或喜的情愫萦绕心间,我们就触到了作者的灵魂。同时注意让学生质疑探究——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疑,达到掌握词作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目标。
质疑探究后,出示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即如何解读“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问题,发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逐步形成对重点意象的一致认识。
教师要相机点拨——上述三种方法,还不足以帮助学生把握艺术特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叠字的巧妙运用,这些内容的学习应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效果会很好。
五、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一)新课导入
因为《醉花阴》在前,以别的方式导入本课都比较多余。直接以南渡为切入点,讲述李清照生活境遇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将对她的创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他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怀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活动1:聆听配乐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诗词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引导:你听懂了作者的倾诉吗?她在向我们倾诉什么?
活动2:学生交流听读体会。
活动3:学生自由诵读诗词,整体感知词意。
诵读要求:连读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活动4:抽查学生诵读情况,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活动5:学生就诗词内容质疑,师生互动解疑。
(三)感悟词意,把握情感。
1、这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直接抒情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也,正伤心”。其余为间接抒情。
2、联系作者生平遭遇,思考:《醉花阴》与《声声慢》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
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提示与点拨: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最后,教师点评并板书。
愁 《醉花阴》——离别相思——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夫丧——痛!
六、课堂小结: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离别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性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最后,师生配乐同诵,二胡独奏《长相思》
七、延伸拓展:
结合柳永词和李清照词,谈谈自己对婉约派词的感受。
参考:婉约派词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词调蕴藉,委婉含蓄,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和谐婉约,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八、作业:
必做题:查阅资料,摘录带有“梧桐雨”“黄花”“孤雁”等典型意象的诗句,至少十句,写到读书笔记上,并与同学分享;
选做题:将苏轼或辛弃疾的词与李清照的词比较,体会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的不同。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1.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诸子的文章各具特色,而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其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道理。通过对《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荀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高中语 ……此处隐藏26629个字……>创作背景
苏轼
一生屡遭贬斥,仕途坎坷多舛,但性格率真,并未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
作者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此时词人在朝中遭受政治排挤,心情并不舒畅。
秦观
因涉党祸,半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迁徙。
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所作。
纳兰性德
出生高贵,家室显赫一生锦衣玉食,但生性多情,多愁善感,自称天上痴情种,人间惆怅客。
源于一次与钟情女子短暂而美丽的邂逅。
看完材料,师生讨论出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三位作者的相关信息:苏轼“旷达率真”、秦观“苦闷忧愁”,纳兰性德“多情善感”。
追问学生,三首词哪一首体现了“旷达率真”,哪一首看出了“苦闷忧愁”,哪一首写的最“多情善感”。
学生根据问题,结合内容,对号入座。教师借机进入下一环节——品鉴文本。
(设计意图:通过知人论世导入,使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文本,在词风上了解词作,为后面鉴赏奠定基础)
(二)寻异:品鉴文本
(以下环节,视学生自己挑选哪首作品分析而定,通过分析文本,揣摩词人情感。)
三首词都呈现了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情感,请学生讨论交流,鉴赏诗词的时候,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鉴赏?
课堂预设:学生会调动以前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去回答问题,譬如分析意象,品味词语,分析手法,不一而足,教师加以引导,然后分别从每首词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鉴赏。
1.析意象——人生如梦念归去
主要引导学生重点抓住“玉堂”和“江上”两处描写地点的意象。
问学生此时作者身在玉堂,而心却向往江上,为什么?
“玉堂”——苦闷,束缚,不自由。
“江上”——闲适,洒脱,无束缚。
结论:通过两处对比,可以看出词人虽居庙堂之深,但念东坡之闲。
2.炼字词——驿路如梦怕无寐
重点引导学生炼字词,重点抓住“遥”、“沉”、“紧”、“闭”、“破”、“窥”、“侵”、“嘶”、“起”等传神的动词和形容词,体会炼字描述典型环境,表达羁旅愁思的妙趣。
“遥”——长夜漫漫。“沉”——夜色深沉。“紧”——风声凄厉。
“闭”——驿亭荒寂。“破”——美梦破碎。“窥”——荒凉破败
“侵”——霜寒袭人。“嘶”——催人上路。“起”——人在羁旅
结论:凝练传神的词语,写出了无寐之夜的沉重压抑和寒冷孤寂,表现了羁旅之人内心忧愁苦闷和沉重无奈。
3.赏场景——相逢如梦问谁省
重点引导学生赏场景,重点抓住相逢时和相逢后两个场景。
场景一:实写相逢瞬间。在“辘轳金井”浪漫之地,在“落花红冷”暮春时节,词人和钟情女子美丽邂逅的场景。相逢是欣喜的,但“花”已落,“红”已冷,仿佛又昭示着结局,“心事眼波难定”,更是传达出了惊鸿一瞥的美好情感转而陷入了内心的纷扰。
场景二:虚写别后相思。“从此簟纹灯影”,相逢的喜悦过后,苦于对方的心思无法琢磨,对于未来的不可测,词人添上了一份恐慌,于是,又开始想象别后深宵,青灯旁,孤枕畔,转辗反侧,相思不眠的场景。
结论:两处场景,一实一虚,前后观照,更能体现词人别后相思之苦,辗转无眠之愁
小结:学生再次齐读三首词,归纳三首词分别在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鉴赏点
情感不同
苏轼
析意象
庙堂之深
东坡之闲
秦观
炼字词
贬谪之苦
宦游之倦
纳兰性德
赏场景
相思之痛
无眠之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从诗歌的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觅同:比较鉴赏
1.因韵诵情:
提问学生,三首词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手法,体现了不同的情感,但它们有没有相同之处呢,比如在字数、句数、韵脚等方面,和你们初中学过的哪首词相似呢?
学生回答李清照的《如梦令》
学生寻找《如梦令》词牌共同点,教师归纳总结。
格律上:单调,七句,押五仄韵,一叠句。
词牌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平仄(韵),平仄(叠句),平仄仄平平仄(韵)。
格调上:
除了格律相同,我们发现三首词的抒情风格上,也有共同点,都更适合抒发个人的.愁思。所以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这些词的情感,发现都是抑郁的情愫,难以排解的忧伤,即便旷达如苏轼,也仍是有思念故地的忧伤。这主要和词的仄韵有关,用仄韵,能够表现出词人的深情。
结合刚才的分析,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词,读一读,感受词韵,品出感情。
2.据词拟题:
教师提供《如梦令》词牌的由来。
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后唐】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
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如梦令》源于后唐庄宗李存勖创作的一首词《忆仙姿》,但苏轼因嫌其词牌名不雅,认为该词的尾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最为巧妙,尤其是“如梦,如梦”的繁音促节,一语道出词人心绪,堪称点睛,遂改为《如梦令》,从而使该词牌广为流传。
追问学生,为什么苏轼改的巧妙?
讨论归纳:这重复的词语,是小令的转折之处,是使词的意境升华,感情强化的句子,其中的繁音促节,基本上都能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用用同样的方法为三首词拟题。
教师再次提示学生把握词中词人情感:苏轼归去心切,秦观羁旅无眠,纳兰性德相思谁省。
据此,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将三首词拟题为《如梦令·归去》、《如梦令·无寐》、《如梦令·谁省》。
结构上:
《如梦令》一词在结构上,后三句基本上宕开一笔,富有转折,出人意料,引人遐思。尤其是五、六两句繁音促节,大都重在直抒胸臆,堪称压轴之句,点睛之笔。
(设计意图:把握住词韵和格调以及结构的共同点,进行鉴赏,采取因韵诵情和据词拟题方法,环环相扣试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并再次激趣促学。)
(四)作业:学以致用
根据所学知识,以《如梦令》为词牌,尝试填词并诵读品情。
教师呈现下水词作。
如梦令·风定
昨夜堂前初醒,残月孤灯人影。
骤雨送清明,絮语暮春飞杏。
风定,风定。只此扁舟微冷。
结合内容板书的最后诗意收尾:
不同的词人,平平仄仄起来,《如梦令》便是他们的忧愁,归去,归去,是苏子的旷达率真;无寐,无寐,是少游的苦闷忧愁;谁省,谁省,是纳兰的多情善感。今日一曲如梦令,三分词韵心中存,也愿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如梦令。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