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6-04 21:46:15
【推荐】说课稿范文汇总五篇

【推荐】说课稿范文汇总五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大雁归来》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这一单元是以人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中的“关爱自然”单元,这单元是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而这篇文章是一篇自读课文,篇幅并不短。在内容上虽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但同时又像一首抒情诗,字里行间都抒发了作者对大雁的无比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鸣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有饱含深情语言通过对大雁进行描写,让人们通过对大雁的习性和可爱、可敬之处的了解,激发人们对大雁的热爱与尊重,呼唤人性中的真善美,从而让人们产生一种在行为上自觉地道德责任感,一起维护地球我们这个共同的家园。我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通过了解——热爱——守护,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说学情。

初中二年级下期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文意和分析情感的能力。教师应抓住抒情性散文的特质,开展《大雁归来》的教学。但初二学生分析句子的方法和体悟散文诗深层情感和的能力还较为欠缺,除了理解大雁的习性外,还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分析大雁的可爱与可敬之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整体把握文意。

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了解大雁的可爱与可敬之处,从中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作者呼唤人性、敬畏自然的思想情感。

重点:品味语言,了解大雁的可爱与可敬之处,从中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难点:体会作者呼唤人性、敬畏自然的思想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准备采用“教师点拨——学生思考——分析句子——感悟情感”的教学方法,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说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

展示一组大雁的图片,并配上简单的解说词,让学生对大雁的外貌有大概的了解,便于后面的教学。

(二)理清行文线索,了解文章大意。

1、通过关于大雁每年定期迁徙的科普小知识的介绍,即迁徙过程包括:归来——停留——离去,以此理清文章线索。

2、让学生简要概括大雁迁徙的三个过程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通过概括大雁的习性,制作大雁的知识小卡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三)分析句子,把握情感。

1、通过对作者的介绍,让学生感受那种对自然、对野生动物的爱与执着。

2、让学生通过了解大雁的可爱与可敬之处,感受作者对大雁的无比喜爱之情,也让学生对大雁产生由衷的喜爱;并指导学生正确的分析句子。

3、通过了解大雁的悲惨遭遇与作者的感伤,体会作者敬畏自然、呼唤人性的思想情感,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和人性的思考。

4、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引发学生自我的反思。

(四)课堂小结。

以《敬畏自然》最后一段作为课堂的结束语,情感真挚,饱含深意,引人深思。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考察,经过认真观察,反复比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简单介绍了达尔文。第二段点明了“有趣的发现”是什么,用“要么……要么……”的句式讲清了岛上昆虫翅膀的特点,并且指出达尔文看到这一现象后感到十分奇怪。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先介绍了达尔文发现这一现象后的做法——“捉来许多昆虫”、“反复比较观察”,接着用三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讲清了造成这一有趣现象的原因,即岛上经常刮大风,昆虫翅膀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它们是否能顶住大风,适应环境,得以生存。最后一段点明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以后的科学研究(提出生物进化论,揭示适者生存的科学规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题目是眼睛,是全文的核心。这个“有趣的发现”是谁发现的?发现了什么?有趣在哪儿?这个发现有何意义?这些都是阅读本文从基本层面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细读文本,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达尔文的发现有两个层次:一开始是发现一种现象,后来是经过研究发现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大自然中的本质规律。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普通人,如果没有像达尔文这种对自然执着的爱,那样敏锐的观察,那样寻根探底、深入细致的研究精神,可能会对这种想象熟视无睹,或是认为这很寻常,不值得研究。所以,我认为本课教学在引导学生读书上,不能光停留在阅读一个科学故事,搞清最基本层面的几个问题上,而是要引导学生深入读懂达尔文究竟发现了什么现象和规律,他怎么会有这个有趣而重要的发现的。

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用“要么……要么……”练习说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科学道理,鼓励学生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研究的精神。

课文二、三自然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达尔文这个有趣的发现是什么,而难点则是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科学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试图通过独特而又富有童趣的情境创设,以“发现”为切入口,从生活中的“发现”,谈到课题中的“发现”,进而探究课文中的“发现”,最后又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发现”,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兴趣,又让学生在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昆虫在大风中的各种遭遇,从而突破难点,使学生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

三.说教学程序

(一)营造“发现”氛围,初涉课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中,我营造“发现”氛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可以是教室里的布置,可以是同学头上的发卡, ……此处隐藏5101个字……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数学活动应该是以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或得对数学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

二、 设计思路

“认识角”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新课标中提出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的过程。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针对以上思路 ,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法与学法:

⑴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电脑动画演示,突出“角的样子”这一重要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⑵动手操作的方法,感悟由三根小棒可以摆出很多个角,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

⑶概括的方法,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室的引导下,能总结概括出与角大小有关的因素。

⑷教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本课从定理的发现到定理的应用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主动地去观察、猜测、发现、验证,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三个注重:

1、 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乐趣。

2、 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3、 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应用。

三、 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由几个以前学过的图形导入新课

1、观看闹钟,三角尺,数学书三种物品,说一说都看到了哪些图形,从而引入角。

2、观看生活中的物品中的角,感受角的特殊形状。

[设计意图]好奇心是孩子的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体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先寻找生活中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利用课件显示生活中的物体中的角。这样通过直观的具体实物,使学生在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到半抽象,再让学生触摸角的各部分,学生可以感觉到尖尖的顶点和直直的边,然后让学生摸一摸手中的三角板感受角特殊的形状。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共同探索

1、利用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的实物图,让学生独立找出其中的角,并画出来。

2、指出一名同学到电脑前展示画的角,并说说是怎样画的。师板书画角。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学写角的记作和读作并说说角的符号像什么。

4、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角的组成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进而给学生出示课件“判断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这个练习,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

[设计意图] 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通过巧妙运用多媒体、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各种感官协调下初步认识了角,在实践中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第三环节:深入探究

1、课件出示:两个角,猜一猜: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2、全班交流汇报,从而总结出:A、角的大小区别明显时,直接比。B、角的大小不明显时,把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然后进行比较或用量角器。

【设计意图】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在几何图形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加强形体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识别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研究探讨

1、拿出活动角,拉动角的两边后,观察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2、集体汇报交流,总结出A、两个角,边不一样长,但角一样大,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B、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口的大小有关,开口越大,角越 大;开口越小,角越小。

【设计意图】在比较角的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实践体验,让学生用准备好的活动角,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并在小组讨论。倡导学生在“触摸”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

第五环节:拓展运用

1、数出图形中的角的数量。

2、动手操作题,用三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角.

3、拓展提高题,把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4、利用上海南浦大桥、金字塔、中央电视台新闻大厦等图片对学生进行直观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角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设计意图】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加强动手操作实践,丰富学生感知,积累空间观念,形成能力。积极引发学生的争论,辨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第六环节:说板书

这节课我设计了简洁、明了形式的板书,画出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读作和记作、以及影响角的大小的有关因素。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这篇教学设计,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对角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角的特征、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作进一步的探究,并加以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使驾驭课堂生成资源,促进教师教育机智的发展。

《【推荐】说课稿范文汇总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