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五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的传递》。我将从以下七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热的传递》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二课,这一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从结构上看,这一单元探究的都是生活中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
而本课是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即传导、对流和辐射);使学生认识热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并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的传递现象。本课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热现象的研究。同时也是后面《加热和冷却》、《吸热和散热》的研究基础和铺垫。
二、说学情分析
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高低、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认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对很多冷热现象,并没有刻意地关注,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当教材引领学生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冷热现象时,当他们面对熟悉的现象而产生迷茫时,探究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2、 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3、 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过程与方法:1、 能通过实验理解热的三种传递方式;2、 能使用酒精灯帮助完成实验;3、 能运用热的传递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 能保持积极的观察实验的兴趣;2、 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成功的喜悦。
根据课标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三、说教学模式
在设计本课时,我关注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整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的好奇心,根据生活经验对该教学情境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猜测,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有目的地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释相类似的生活问题。因此我将本节课教学流程设计为:1、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2、 自主设计,认识热传导 3、 合作探究,认识热对流 4、 讨论交流,认识热辐射 5、 巩固延伸,拓展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课始我以小魔术:《灵敏的鼻子》入题,让学生猜测魔术中的秘密,之后再创设冬天的情景,让孩子们想办法利用哪些东西,让老师的手马上热起来?
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猜测中唤醒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并通过生活化的探究与引导,获取知识的共鸣——热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
(二)自主设计 ,认识热传递。
对于热传递的研究,首先从研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开始,这个环节,我以研究热在铁棒中的传递为主要任务展开教学,通过下面六步展开:1、 提出问题 ;2、 进行预测 ;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5、讨论分析;6、拓展应用。
同时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而科学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铁棒中的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这个问题,来源于生活,但学生平时很少去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科学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聚焦生活现象,发现、探究、解释其中的奥秘。学生的预测,是学生最初的理解,对于这个问题,我安排让学生画出他们认为的传递路线示意图。有了自已的预测,实验是最好的验证方法,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级一年的科学学习,是具备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的,同时,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生可能设计的方案:
1、 把开水作为热源,把铜棒的一头放入水中,不断地用手摸,感觉热的传递的过程。(此方案,能感觉到,但不能够看到)
2、 把酒精灯作为热源,在铜棒的一头加热,感受热传递的过程。 (此方案,较危险,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温度较高,容易烫手,而且也不能看到传递过程)
3、 把酒精灯作为热源,在铜棒上用凡士林粘住数根细木棒,在铜棒的一头加热,利用观察细木棒掉落的顺序观察热传递的过程。(此方案较佳)
(三)合作探究,认识热对流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是热传导,而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是热对流,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热对流,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其主要步骤和“研究热传导”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2、进行预测:在图上画出水的运动路线
3、设计实验:主要解决什么方法能让我们看到水的运动
4、实验验证: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是对流。
5、拓展延伸: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也是对流吗?谈谈生活中热对流的应用实例,如空调的位置等。
(四)讨论交流,认识热辐射
接着引导学生认识热辐射,首先提出问题:在夏天的烈日下,为什么物体摸上去很烫?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将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既不是传导,也不是对流,像太阳这样,不靠空气或其他物体也能传热,这种热传递方式叫“辐射”。
(五)巩固延伸,拓展应用
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为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区分这三种热传递方式,我设计了让学生分析图中的热传递方式这一环节。
至此,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故而形成板书:
五、说板书设计
2、热的传递
温度较高 温度较低
由于采用了实验法,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我在黑板上只书写了上述文字,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
六、说课堂评价在课堂的评价中,老师要注重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注意采用划分等级的办法,使评价结果得以量化,显性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1、能否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2、能否把学到的科学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3、能否积极主动的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4、能否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并改 ……此处隐藏5336个字……”
3、观察过山车上面的小动物,引导幼儿发现小动物是按两个小狗、两个小猫两个小狗两个小猫的规律排序的,并能正确安排后面的小动物上车。
“负责过山车的阿姨今天生病了,那我们迎迎班的小朋友今天来负责过山车吧。” “那现在让小动物先上车吧,后面这两个车厢应该让谁上呢?”
4、幼儿给积木和小鱼尝试不同的排列方法,实现自由排序。
“今天,我们帮助游乐园园长这么多的忙,小朋友高兴吗?”
“游乐园园长送给小朋友们两样礼物,谢谢你们的帮忙。”
“请小朋友也把积木和小鱼按不同的排列顺序给他们排排队吧!” “请小朋友认真设计哦,郭老师,一会儿会把好的作品用相机拍下来,请小朋友来欣赏。”
说课稿 篇5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式的加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简要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分式的加减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它是代数运算的基础,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及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学习过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将为《分式的加减法》第二课时以及《分式方程》的学习做好必备的知识储备。因此,在分式的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中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是重点,运用法则计算分式的加减是难点,掌握计算的一般解题步骤是解决问题是关键。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和结构与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运算,具有一定解决问题计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有条理思考及代数表达能力,体会其价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载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设计思路。
三、说教学方法
教法选择与手段:本课我主要以"复习旧知,导入新知,例题讲解,拓展延伸"为主线,启发和引导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观察思考、猜想归纳、例题学习和巩固提高"四个层次的学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在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教学过程是:观察导入、例题示范、习题巩固、归纳小结和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观察导入
观察:从下面的两种运算中,你能发现什么?
(1)(2), ; .
问题:我们学过的分数的加减运算可以分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具体的运算法则是什么?
老师活动:提出问题,促进思考。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发言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两组运算,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这为引入分式的加减运算作铺垫,由已知到未知,有由浅入深,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与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相似,分式的加减也分为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和异分母分式相加减,
类比猜测:
(1)同分母的分式如何加减?
如,怎样计算:b/a+c/a=? ;b/a-c/a=?
(2)异分母的分式如何加减?
如,怎样计算:b/a+c/d=? ;b/a-c/d=?
老师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并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进行类比,而后发表意见,说明自己的推测。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由学生的类比猜想的结论,给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分式的
加减运算法则。并给以定义: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后加减。
第二环节:例题示范
例一:计算(1)
(2)
老师活动:讲解两个例题,演示分式的加减的步骤,教会学生法则的运用,同时也强调计算过程的注意点(结果要化为最简)。
学生活动:通过例题示范,领悟规律,学会法则的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向学生展示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和异分母分式相加减两种运算的主要步骤,给出分数的加减运算的具体过程,同时突出法则重点,步骤是关键。例题示范让学生不仅熟悉了分式的加减法则,也了解了分式加减的具体运算步骤。
第三环节:习题巩固
我将板书四个习题让学生自主解答,这四个题包含了同分母分式的加减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具体题目如下:
练习:计算 (1)
(2)
(3)
(4)
设计意图:本环节围绕分式的加减法则在计算中的应用这一难点设计,设置的习题也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让学生在计算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及时巩固已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同时让学生抓住运算步骤之一关键,体验问题解决的方法。
第四环节:归纳总结
今天学习了分式的加减,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提示:
(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
(2)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
(3)计算分式的加减的一般解题步骤。
设计意图:我将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强调分式的加减运算的法则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总结计算分式的加减的一般解题步骤,突出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式的小结,让学生再次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同时也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第五环节:分层作业
必做题:第45页,习题8.3第1题。
选做题:第45页,习题8.3第2、3题。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精神,"人人学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在作业时给出有梯度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且通过选作题的探究,让学生体会分式加减运算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为下节课分式的加减的第二课时奠定基础。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活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有待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
本说课一定存在诸多不足,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