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 成功之处
1、 教学的三维目标得到落实,特别是情感目标达成度超过教师的预期。
学生知道和感受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并能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方法;通过探究得出了阿基米德原理,通过教师的引导知道了阿基米德的适用范围;经历了猜想、假设、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到实验探究的过程,并在探究活动中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2、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纵观整节课是突出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过程。对于设计环节中收集所排开液体的这一难点,使用了小组讨论和各组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堂中不同小组设计方法和所选器材不一样,最后由老师综合各组所长来定下最佳方案,也收到了预期效果。
3、 教学环节齐全、教学思路清晰、板书内容简洁有效、环节过渡自然。
从引入到新课“浮力测量、探究的引导、结论的得出”直至最后的两个精致练习和具有预习性和巩固性的作业,教学环节齐全。板书的内容即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又能起到小结的作用。每个环节的过渡都有适当的过渡句,自然而流畅。
二、 不足之处
1、 引入时,一个学生说游泳时进入水中后一直下沉,实际他不会游泳。在这里是一个进行生命教育的契机,我没有抓住这样一个教育机会。
2、 在学生交流设计方案时,教师的引导不到位。应当提示学生分析所选器材的好处及不足,这样更能给学生成功感和有更大的收益。
3、 有一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记录有误,这是学生实验时常见的错误。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实验素养的培养,并指导学生如何纠正弥补。
4、 整节课时间安排略显前松后紧,虽不是我的本意,但没有把控好。导致后来设计交流时略显仓促。
5、 设计实验交流后,由于时间紧张,自己的情绪也紧张起来,语言不流畅,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6、 数据交流应当用实物投影更有说服力。
7、 测浮力时有点拖踏。
阿基米德原理是研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关于浮力的大小有错误认识,新授课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排除错误认识,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浮力是有大小的,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之后出示弹簧秤和大小石块,提问如何测出石块受到的浮力?并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测量得出数据,引导分析浮力大小的因素之一--------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实验时取相同的铜块和铝块(实验室器材),让学生测出浮力。结论:浮力相等。引导分析,重力不等,但浮力相等,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无关。还能说明浮力的大小物体的密度无关的。
浮力相等是因为物体的体积相等,从而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然后再把铜块浸没一部分,发现两次浮力不相等,说明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无关。只有经过学生自己去实验,去领悟,去动脑才能真正去理解它。
一、 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规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对上节《浮力》探究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核心。上节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已使学生明确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定性关系。
本节由“阿基米德的灵感”“浮力的大小”两部分内容构成。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也是本节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式实验探究的方式,以此来强化学生建立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过程。
二、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做到会操作、会记录、会分析、会论证。
2、 让学生能复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其数学表达式。 能应用公式F浮=G排和F浮=液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
三、 教学流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阿基米德的灵感”53页小实验通过让学生展示,重现古代阿基米德洗澡情境,感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多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而学生所看到的浮力大小并不一定会与排开液体的重力联系在一起,所以需要我引导学生将排开液体质量的多少转化为与浮力有对等比较关系的排
开液体所受重力,让学生自觉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出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之间定量关系的实验。
2、 在上课前一天安排前置性任务,让学生了解并领取任务一中的学习要求,通过对课本54页实验的自主学习,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步骤及考虑需要哪些实验器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自然会对要进行的实验有一个理性认识,以便在第二天上课前就会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认识。
在实验之前,需要先让小组将前一天完成的任务一进行交流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统一实验方案及所需器材,并随机抽取两个小组进行展示,引起全班小组的讨论分析,确定最终实验方案及所需器材。随后让小组组长分配实验任务,责任到人。
在实验中,我会深入到每一个小组观察指导实验,并将学生在做实验时容易出错的地方总结、归纳。在学生实验结束后,着意抽取两个小组(特别是在实验中所测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有差别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并由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实验评估,讨论分析引起实验误差或错误的原因,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3、任务二是在任务一的基础之上,结合上节《浮力》所学知识,将第一节所学知识“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中的“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改为“排开液体的体积”,通过公式间的变形,让学生自已得出新公式F浮=液gV排,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3、 评价反馈
任务四中通过必做题与选做题的设计,必做题让全体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让小组长检查反馈。选做题则可以让能力更强点的学生进一步探索,提升其能力,或可以由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选做题。
4、 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四、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远离本土作战的示范课,作为孩子们的新老师,面对新学生,对学生学情了解不足,不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情况,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没有能够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好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并没有受到众多听课老师的影响,整堂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作为课堂流程的组织者,只起到了一点点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学生在小组这个模式下,发挥出了极大的潜能,通过团队合作,出色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后反思中,得到以下几点的启发。
1、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例如:上课时的提问(1)你把物体慢慢侵入水中时,你有什么感受?观察到什么现象;(2)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感觉第2个问题问得太快,学生不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手上的感受与浮力联系起来进行猜想。应将第1个问题中的“浸入”换成“按入”,(1)“请你把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体验你手的感受,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看似不经意的换了一个词,但实际上是强调手上的感觉,以及实验的现象,让学生明确方向。随后问(2)请你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这说明了什么?手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能很清楚的回答到“当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在变大”。即将问题明确化,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得出合理的答案。
2、加强对学生实验的引导。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没有头绪,不清楚需要测量比较哪些物理量,如何收集排开的水等,花了很多时间,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率。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实践内,进行自主探究并不是无向的,并且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师更需要通过一定的提示,进行有方向的向导。这同样离不开恰当的设问,最初只有笼统的一句“请大家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你们的猜测”,这个问题指向不明,一下就把学生给问蒙了,学生不主动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后来改为“用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测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福利呢?”“如何收集排开的液体并测出排开液体的重力?”。在有序的三个问题后,学生踊跃回答,并上台演示具体的操作,在有不足的地方时,其他同学跟着纠正,优化操作。适当的引导使得学生实验有方向、有序进行,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预期的目的,得到正确的结论。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新课程要求学生多提问题、多猜想。再参与动手的实验中能 “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问题往往预示着伟大的发现,创新的起点不是已有的问题,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提出的新问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