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4 19:13:44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15篇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猴王出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1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和编排此文的用意,教学设计时,我以略读课文的两个教学意图为目标,就是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略读课文,另外,发挥略读课文的桥梁作用,使学生在略读内容向课外延伸。基于这两个方向的指引,我小心的设计过程,既避免上成讲读课文,又不能一读带过。

在实现第一个目标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在课前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在课中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说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分组交流、集体讨论。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词语的理解,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根据字面意思、查字典和组词等办法教学生理解。对好词好句的品赏,让学生边读边观察句子的表达方式,然后让学生来仿写,体会古代语言的精美。但是由于学生在字词质疑时,学生的疑问太多而耽误了时间,因此后面的仿写没有到位,从而在完成目标上有点欠缺。

在实现第二个目标时,我坚持以本文为引子,激发学生去读整本《西游记》的热情。于是,在开课时,我以孙悟空的美称开头,例:石猴、美猴王、齐天大圣等,激发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最后又以美称、谚语和歇后语结尾,激发学生去整本书中找答案。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2

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总认为只要按照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按照课本的编排顺序,按部就班,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难理解的句子教会学生就算是上好课。所以整天只是围绕教科书在转,重复机械的备课、上课、改本子。久而久之,学生也养成了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堂上费了大量的口舌,也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从新课程改革后,我在分析新课程改革时发现,新课程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时才猛然醒悟学校的课程应该是多样化的,所授的课程应该是可以变通的。于是我开始试着收集身边的素材,借用校本课这个窗口,来帮助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周上《猴王出世》一课时,我把这几年我收集和整理的和《西游记》有关的神话故事共6篇推荐给学生看,没想到学生们的兴趣大增,争相传阅。一部分学生还带回家去读给家长听,并央求家长给他们讲一些其他的故事,在这班学生中掀起写故事的热潮。一些平时不爱写作文的学生居然也交了一两篇小故事的作文。后来我把这些故事集中起来,编成了一小本《神话故事集》,在这之后在学生中激起学生的传阅和写作兴趣。通过这次体验,使我体会到收集身边的素材,把它和我们的教科书有机地整合起来,利用校本课用演、说、诵等方式展现。既能切实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极大地丰富、拓展教育内容,更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在这之后,我会逐步学会注意收集身边的素质来帮助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会经常把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写下来,整理学校的历史,发掘校友风采,收集好作业,好作品。还会利用校本课推荐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身边其实也有很多人、事、物是可写的。我在课后反思中写到:“适时收集素材,并适时调整课程,按照需要适时调整各块教育主题实施的前后顺序,不一定要按照教材先后顺序进行,也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好方法之一。”

今年,在我校安装的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正式启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使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收集和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我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和课本有关的资料并进行指导性的阅读练习,然后把收获拿到校本课上来展示,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热情也拓展了孩子的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收集素材的方法和形式都在不断的变化。收集好这些素材,在我们教学的弱点,在教学的教学重点难点上,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适时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素材里有音乐、图片等,形式丰富多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育教学中,巧妙地利素材,从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上交替刺激学生的大脑,能大大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之中茁壮成长。也使得校本课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意补充。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3

小语第十册《猴王出世》这篇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文言痕迹很重,学生不易理解,这就会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不仅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我的教学实际,还使用了自己加工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备课时,我特意把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初问世》的前一部分,用软件工具剪辑下来,作为课件之一,想通过这些来帮助孩子们学习。

上课伊始,我就在大屏幕上播放有关猴王出世的卡通画,同时简单地介绍猴王出世的故事,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接着就让他们初读课文,以求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把握。

按教学设计(教案)的步骤,在初读课文后,我就把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初问世》的剪辑播放给学生看。而这个剪辑的内容,恰好与课文《猴王出世》的内容大致相同。这一下不得了,影片中那猴王的生动形象、十分有趣的故事情节,可真使孩子们看得兴致勃勃的,你瞧,有的哈哈大笑的,有手舞足蹈的,有拍掌叫好的,有交头接耳的、也有睁大眼睛注视屏幕的……他们多开心呀!

看完后,我趁势让学生们读课文,由于还沉浸在影片的内容中,这回他们读课文读得可真带劲,有相当多的学生边读还边模仿影片课件里看到的一些动作、姿势,以及听到的猴子们的声音,还有的出位去,邀约小伙伴一起读。在老师因势利导的指导下,他们大多能读出美猴王的语气,读出美猴王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形象特点,读出猴子们找到了“水帘洞”这个“安身之处”的欣喜若狂和顽劣的猴性,还读出了一定的节奏感,感受到了祖国文化之灿烂,语言之丰富优美。

后来,我就干脆抛开教案设计,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起来。

一阵热闹之后,我和他们一起欣赏文中的对偶句,如:“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还教他们积累四字词,如:“瞑目蹲身”、“天造地设”、“抓耳挠腮”等等。而后,又组织大家讨论、质疑,畅所欲言地解决心中的困惑、疑难。

最后,我顺势作出课外阅读 ……此处隐藏6981个字……在思考。说明猴子不是冲动的,他是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这不仅仅说明石猴很勇敢,也能看出他的聪明来。”不少孩子觉得挺有道理。突然,又一个孩子举手,说:“我知道!我知道!”在得到我的示意后,他说:“有可能是石猴故意要等三声之后再跳出来的。”这话一说,大家都觉得很个性。只见这孩子得意地说:“很明显。连呼了三声都没人敢出来,这时候石猴再出来,跟大伙一比,就显得个性威风。”嘿,别说,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有孩子之后说:“对,石猴看到大家

都不敢出来,因此个性得意地跳出来喊‘我进去!我进去!’。”我趁势让孩子想象当时的情景,这时候他们都已完全进入情景了。一个说:“连呼三声都没人应,当时肯定是全场一片寂静。这时候石猴这一喊,就显得个性响亮。”一个说:“大家的目光都会齐刷刷地投向石猴,都会很羡慕他。”一个孩子又忽有所悟:“这样一来,就能得到所有人的关注,为后边成为猴王埋下伏笔。”“对,这才是石猴真正高明之处!”

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却能让我们揪出文章的精华来,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思考潜质!

再比如,有一个学生问:“课文最后一段写石猴端坐上方说话的时候,他怎样会说《论语》中的句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问题提得有些冷僻。我引导学生提问:“是啊,《论语》中的话他都能引用,而且一开始就来这么一句,是为什么?”有学生说,这样一说,就能抓住问题的中心,表达的意思很清楚。也有说,这样能让人觉得石猴个性有学问,不愧有王者风范。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12

本学期第一次公开课暨镇新教师汇报课终于结束了。第一次在上课前这般紧张。在今天上课前,试教了两次,效果都不太理想。值得高兴的是今天的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我的这堂课从一开始就是模仿王春燕老师在08年获得全国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活动一等奖的那堂课,所以在设计上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其实是很少的。上课前我就询问了师父以及邢老师,这样是否可行,最终都得到了相对正面的答复,再加上自己认为:我作为一名新教师,本身就是学习模范的过称。但是我这个模仿也不是亦步亦趋的,我这个过程中,我充分研读了王老师的课堂实录和王崧舟老师对她的评价,还反复研究了王老师的教学视频,尽可能的深入体会她的设计意图,并逐渐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以及与名师之间的巨大差距。首先是教学语言上,之前的两堂课下来,师父说你这课上的像高中的语言赏析课,没有趣味性。同样的研究言语形式,为什么王老师能够上的那么生动呢?仔细比较了自己和王老师的教学视频,分析两人的引导方式,马上找到了症结所在:王老师喜欢用“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而我更加习惯于“你能概括吗”等等抽象的语言。另外,王老师的语言,即使是提问题的时候也是抑扬顿挫的励,是富有亲和力的,而自己在前两节课的时候明显状态不佳,没有投入。当我在今天的课上投入激情之后,效果确实好了许多。

其次是在教态上。课堂如舞台,观看自己的教学视频后,我发现自己的台风好像不是很稳,有一些不太优美的习惯性动作。这些我觉得需要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注意。

其他还有就是课堂应变能力上的欠缺。这些差距使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人会讲的道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平时日复一日的教学中积累的。

庆幸的是我还年轻,这是我的本钱,我还有许多的时间去学习,我还有许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名师之梦。

继续加油吧!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13

《猴王出世》通篇充满古典文学语言魅力,刚开始比较艰涩,多读几次,又觉得别有韵味,读来琅琅上口,所以,教学设计中“体会、积累古典文学语言”成了我的重点。

上课时,我让学生将课文的两个部分(即猴王怎么出世?他是怎样当上猴王的?)简单概括后,直奔主题,让学生品读文章。以第一段做为指导的重点,其中有“……芝兰相衬……食草木,饮涧泉……獐鹿为友,弥猿为亲……”我请学生自由读、大声读、同桌互读,力求让他们读出感觉来。最初两次,学生还没发现其中的韵味,我让他们接着读,读着读着,他们发现了语句的优美、对仗工整,于是,我请他们说说最喜欢的句子,为什么喜欢。学生皆成采用“读加说”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学生都能熟读成诵,此时,学生背的不仅仅一段文字,更多的体会到其中的意境,加强了语感。

让学生多接触中国古典文学,真的非常有意义,虽然他们接触的不多,时间也短,但我想,我们的教育者负起教育到位的职能,即使只是几堂课,也是一种微薄的力量吧。

我很高兴,也会继续努力,欣然为之。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14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所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资料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我让学生了解了《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的长篇神话小说,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资料。然后围绕导读提示“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之后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终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忙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

由于这篇文章资料学生们都很熟知,于是我结合本单元的习作,学习给文章缩写,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缩写的方法,找出重点段落,并用自我的语言练习概括,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并学会缩写。这篇文章的学习可谓一举三得:理解感悟课文资料、练习说话、学会缩写。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15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同学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西游记》。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习了解石猴成为万世猴王的过程,进而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以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鉴于文章是古代白话文,准确地理解难字难词进而读懂课文的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设计时采取了以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课文伊始,学生先根据导读读课文,我再辅之附有范读的视频,使学生们在形象地感受石猴形象的同时把握字词、感悟全文、划分段落。进而,再读课文,细致的品味课文的经典句子,感受文学奇葩的风采。学生在自主预习的情况下,准确地把握了课文背景,课堂教学显得较为流畅,兴致较高。

课文中有些句子精练得当,但由于前半部分视频播放时间较长,后半部分的课堂安排略显紧张,只是提问了较少的同学找到的好句及其感想,给其他同学的发言时间较少。因为准备充分,许多学生上课发言很积极,但考虑到平常几个不太举手的同学能主动回答问题,所以就把机会给了他们。

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从中发现问题、改正、汲取经验,以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走得更远。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