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4-06-04 18:50:53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成语故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成语故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成语故事1

【成语名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汉语拼音】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shì zhī shī

【成语解释】

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行事的鉴镜。语出《战国策.赵策一》。

【成语典故】

《战国策.赵策一》

张孟谈既固赵宗,广封疆,发五百,乃称简之涂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国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约两主势能制臣,无令臣能制主。故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今臣之名显而身尊,权重而众服,臣愿捐功名去权势以离众。”襄子恨然曰:“何哉?吾闻辅主者名显,功大者身尊,任国者权重,信忠在己而众服焉。此先圣之所以集国家,安社稷乎!子何为然?”张孟谈对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谓,持国之道也。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怆然有决色。

【成语注解】

1、典故或见于汉.贾谊《新书.卷一.过秦下》。

2、成事:已成的事。指过往的事。

3、美同:有美而同。

4、图:谋划、打算。

〔参考数据〕

汉.贾谊《新书.卷一.过秦下》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成语出处】

1、《战国策.赵策一》:“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源)

2、《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3、《后汉书.卷五九.张衡列传》:“天道虽远,吉凶可见,近世郑、蔡、江、樊、周广、王圣,皆为效矣。故恭俭畏忌,必蒙祉祚,奢淫谄慢,鲜不夷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4、《旧唐书.卷五○.刑法志》:“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伏愿陛下念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行事的鉴镜。

使用类别 用在“记取教训”的表述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造句】

1、我们应该要秉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精神,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是非功过都值得我们好好察考,作为明鉴,以免一错再错。

3、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你应该要记取这次失败的教训,以免将来重蹈覆辙。

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经过这次火灾的惨痛教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痛定思痛,澈底做好事前的预防措施。

5、如果我们能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就可以把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这正是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近义词】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惩前毖后

【反义词】重蹈覆辙

【参考词语】:去事之戒,来事之师

【汉语拼音】:qù shì zhī jiè lái shì zhī shī

【成语解释】:往事的警戒,可作今后行事的鉴镜。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条。

1、汉.陆贾《新语.至德》:“是三君皆强其盛而失国,急其刑而自贼,斯乃去事之戒,来事之师也。”

【参考词语】:前事不忘,来事之师

【汉语拼音】:qián shì bù wàng lái shì zhī shī

【成语解释】: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条。

1、《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列传.东平宪王》:“昔象封有鼻,不任以政,诚由爱深,不忍扬其过恶。前事之不忘,来事之师也。”

【参考词语】:前事不忘,后代之元龟

【汉语拼音】: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dài zhī yuán guī

【成语解释】:元龟,大龟。比喻可资借鉴的事物。“前事不忘,后代之元龟”指不忘过去的经验教训,后世子孙可以用作行事的借鉴。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条。

1、晋.刘琨〈劝进表〉:“昔惠公虏秦,晋国震骇,吕郄之谋,欲立子圉,外以绝敌人之志,内以固阖境之情,……前事之不忘,后代之元龟也。”

【参考词语】:前事不忘,后事之戒

【汉语拼音】: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shì zhī jiè

【成语解释】:不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今后行事的警戒。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条。

1、《晋书.卷四八.阎缵列传》:“汉高皇帝数置酒于庭,欲废太子,后四皓为师,子房为傅,竟复成就。前事不忘,后事之戒。”

【参考词语】:前事之师

【汉语拼音】:qián shì zhī shī

【成语解释】:以过去的经验教训为借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之浓缩。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条。

1、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两帝捕盗法不同》:“同一捕盗也,一则法愈严而盗愈多,一则法稍疏而盗易散,此亦前事之师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晋国王室政权旁落到智伯、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四家。其中智伯势力最强、野心也最大,他为削弱其它三家势力,假借晋君名义向各家索求一大笔土地,韩康子和魏桓子都依要求交出土地,只有赵襄子拒绝。智伯被拒绝后十分生气,便联合韩、魏两家出兵攻打赵氏。赵襄子虽然在武力上处于劣势,但靠着张孟谈所献的计策,让智伯陷入苦战,最后张孟谈还说服韩、魏两家改与赵氏合作,灭了智氏。在此役中,张孟谈立下大功,赵襄子封给他许多土地和极高的官爵,不料张孟谈却因而要求辞官归隐,襄子惊讶地问:“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理应受此礼遇,这样才能服众啊!这也是先圣先贤们安定国家的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呢?”张孟谈答道:“我察看古往今来的历史事件,知道君臣永远无法共享权势,真这样做的,未曾有过好结局。前人的教训,正可作为我们的借镜啊!”赵襄子在他的坚持下也只好答应。张孟谈于是辞掉官职,并把名下所有封地献还,然后就在负亲这个地方耕作自足。在此事中,张孟谈表现出的智慧与赵襄子表现出的英明,正因为他们能如张孟谈所说:“前事之不忘,后世之师。”把历史的教训转化成自己的借镜。后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被用来指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行事的鉴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成语故事2

公元前379年,齐国公子因齐即位,自称为王,他就是齐威王。

齐威王,刚临政那几年,不问国事,饮酒作乐,国家日渐衰败,人民生活困难。

有一天,一位姓邹名忌的人前来叩门,自称懂得弹琴,知道威王爱好音乐,特来拜见。

威王召他进来,取琴给他。邹忌只是抚摸着琴弦,并不弹奏。威王问:先生为何只是抚摸而不弹,是琴不好么?

邹忌放开琴,严肃地说:小臣懂得琴理,至于弹琴,那是乐工们的事。于是邹忌大谈了一通琴理。威王听得不耐烦,打断他的话,说:先生既懂得琴理,必定善于演奏,愿先生试弹一曲听听。

邹忌回答说:小臣以研究琴理为业,当然善于演奏;大王的职责是治理国家,岂不善于国事么?今大王身居王位而不治理国家,与小臣抚摸琴弦而不弹奏有什么不同?小臣只抚弦而不弹奏,不能满足大王的意愿,大王身居王位而不问政事,恐怕不能满足百姓们的.意愿吧!

威王大为震惊,说:先生用弹琴的道理劝说我,我懂得先生的用意了!于是将邹忌留下和他谈论国家大事。

邹忌劝威王节制饮酒,远离女色,讲求实际,区别忠奸,爱护人民,整顿军备,经营霸王的事业。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威王心悦诚服,立即拜邹忌为相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成语故事3

【释义】

师:师表、榜样,引申为鉴戒。成语的意思是指将以前发生的事作为以后的鉴戒。

【用法】

形容不忘记以往的经验教训,将其作为今后做事的借鉴。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战国策·赵策一》:“臣观事成,闻往古,天下之美同;君主之权均而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成语故事】

战国初期,晋国有一位掌管国政和兵权的卿大夫,名叫智伯。他自称霸主,强行向韩、赵、魏三国索取疆土。韩、魏因惧怕智伯,都割让了土地,但赵襄子却不肯。于是智伯联合韩、魏攻赵。赵襄子用大夫张孟谈的计谋,暗中与韩、魏两国联合,偷袭智伯的军队,活捉了智伯。张孟谈为赵国立了大功,可是事成之后,他却递上了辞呈。赵襄子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张孟谈回答:“我听说,从前君臣一起打天下,最后取得成功,这是常有的事,是美好的。但成功之后想做到君臣权力平等,臣子得到一个好的结局,却从没有过。以前的事就是这样,更何况是现在,这是后人应该借鉴的。”张孟谈认为现在自己“名显而身尊”,为避免造成内部冲突和混乱,所以必须引退。赵襄子见他既然这么说,就让他走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成语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