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民不聊生的故事

时间:2024-06-04 19:21:27
成语民不聊生的故事

成语民不聊生的故事

成语民不聊生的故事1

【汉字书写】:民不聊生

【汉语注音】:mín bù liáo shēng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鬼神孤伤,无所血食。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偏重于指人民无法生活。

【民不聊生的意思】:聊:凭靠、依赖的意思;生:生活。指在反动统治下人民没有办法很好的生活下去。比喻人民毫无依赖,生活极端痛苦。

【民不聊生的近义词】:生灵涂炭、民不堪命、水深火热、颠沛流离、民生凋敝、流离失所;

【民不聊生的反义词】: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丰衣足食、民康物阜、家给人足;

【民不聊生的故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权夺利发动战争,秦昭王派将军白起,在伊阙灭掉了韩国和魏国的二十几万军队,战争让成千上万的人失去性命。后来白起的军队向楚国进军,楚国派使者黄歇去秦国求和。黄歇开诚布公地对秦昭说:秦国现在不是受楚国的威胁,威胁秦国的是韩国跟魏国,这两个国家有很多百姓因为战争而失去性命,人们对战争恨之入骨,他们对秦国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秦王联合他们攻打楚国,等于是让他们变得强大。另外大王向韩、魏借道,如果他们出其不意的倒戈,秦国的部队就会遭受灭顶之灾,因此秦国跟楚国联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战略。秦昭王听了黄歇的话后恍然大悟,于是他决定跟楚国结盟。“民不聊生”这个成语就是黄歇在奏书中用来描述百姓过着苦难生活的.句子。

【民不聊生例句】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话中单说建州饥荒,斗米千钱,民不聊生。却为国家正值用兵之际,粮饷要紧,官府只顾催征上供,顾不得民穷财尽。”

段少舫《朱元璋演义》第四回:“他依仗权势,残忍凶暴,恃欺弱,抢男霸女,横行霸道,弄得永义地面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民不聊生造句】

新时期的中国曾经经历过民不聊生的痛苦时期,在党的带领下人民的生活水平终于更上一层楼。

国际新闻常报道一些国家陷入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连绵不断的战争让百姓们过着民不聊生的日子。

成语民不聊生的故事2

民不聊生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春申君列传》。

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黄歇是四公子之一。楚怀王由于听信了秦使张仪的话,与秦交好,后来被诱入秦国,死在他乡。黄歇恐怕秦国派兵灭掉楚国,所以上书给秦昭王,请求他不要攻打楚国,而应和楚国和好,消灭魏、韩两国。他说:“魏、韩两国的土地被您强占了不少,您也烧毁了宗庙,国家己经不像样子了。魏、韩两国的人民也被您杀了不少,没杀掉的也被您的军队扰乱得‘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海内矣’。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您应当与楚国结成联盟,彻底灭了魏、韩,除去后患,才是正确的,怎么能反过来合盟了不共戴天的死敌来攻打远方的楚国呢?”

秦昭王果然听信了黄歇的话,不再进攻楚国,几进一步和楚国结为盟国。

后来人们就用“民不聊生”来比喻人民没办法生活,也就是说在剥削阶级统治下的人民没办法生活下去。

成语民不聊生的故事3

拼音】mín bù liáo shēng

释义】聊:依赖。聊生:赖以维持生活。成语的意思是指人民无以为生,无法生活下去。

用法】形容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出处】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

造句】那个时候的中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近义词】民穷财尽

反义词】丰衣足食

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互相争霸,连年征战。公元前243年,秦国大破韩、魏两国军队,斩杀二十四万人,被杀士兵家属痛不欲生。此后,秦军经常进攻韩、魏,烧杀掠夺,百姓遭殃。接着,秦军在攻打魏都大梁未果后又把矛头指向楚国。大将白起大军攻入楚国,逼跑了楚襄王,又使楚地百姓遭受劫难。一年后,白起大军再次攻打魏都大梁,仍然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秦昭王假意与韩、魏两国和好,要求一起讨伐楚国。

楚国听说后立刻派使臣黄歇到秦国求和。黄歇到秦国后向昭王上书说,现在秦国最大的敌人是韩、魏两国。因为这两国的百姓都被您杀了不计其数,活着的也都无以为生,流离失所,他们同秦国有不共戴天之仇。您联合韩、魏攻打我们楚国,等于让他们强大起来。加上大王的军队借道韩、魏,一旦他们倒戈一击,秦军必受灭顶之灾。因此,我们两国联合攻打韩、魏才是上策。秦昭王觉得此话有理,便召回白起,并与楚国结成了联盟。

成语民不聊生的故事4

出处:《·张耳陈余列传》。

意思:指老百姓无奈生活下去,形容国民生活艰苦。聊:依附,凭借。

秦末,宽大农夫无法忍耐繁重的徭役跟沉重的赋税,暴发了大范围的起义。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举起义旗。(参看“揭竿而起”、“鸿鹄之志”)未几起义军打到陈地,大梁人张耳、陈余前来投军。陈胜依据陈余的倡议,派大将武臣带领三千人马北渡黄河,向山西、河北进军。

武臣是一个既会领兵打仗又很理解民心的人。他决议首先裁减兵力,把河北附近多少个县有影响的人招集起来,对他们说:“秦国的残暴统治,弄得庶民家家无余财,户户无劳力,生涯非常困苦,‘财匮力尽,民不聊生’,而且还订破刻薄的法令以保持他们的统治。当初咱们要报复雪耻,想杀敌报仇的,跟我们一起干!”

武臣的政治宣扬和煽动得到当地百姓的响应,几千人的步队很快发展到几万人,连攻十几个城市,义军声势更加浩瀚。武臣得到加封。

《成语民不聊生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